二型糖尿病引起的肾衰竭
二型糖尿病引起的肾衰竭属于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表现,需通过控制血糖、血压及肾脏替代治疗干预。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通常与长期高血糖、高血压、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进行性下降。
1、血糖控制
持续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核心因素。患者需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等,同时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达标可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目标值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
2、血压管理
高血压会加速肾小球硬化,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叔丁胺片,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片,目标血压控制在<130/80mmHg。需避免使用肾毒性降压药物,定期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3、蛋白尿干预
大量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损伤加重,除上述降压药外,可联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片,该药具有降糖和减少蛋白尿双重作用。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6-0.8g/kg,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
4、肾功能替代
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需准备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血液透析每周需进行2-3次,腹膜透析需每日更换腹透液。移植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
5、并发症防治
肾衰竭易合并贫血、骨矿物质代谢紊乱,需使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纠正贫血,碳酸镧咀嚼片控制血磷。严格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摄入,每日饮水量根据尿量调整,通常为前一日尿量加500ml。
患者需每月监测肾功能、电解质及血红蛋白,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饮食采用低盐、低磷、优质低蛋白原则,每日食盐不超过5g。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出现恶心、皮肤瘙痒等尿毒症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