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饲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鼻饲是通过鼻腔置管至胃肠提供营养支持的方法,主要用于吞咽障碍、意识障碍或消化道手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温度控制和体位管理等注意事项。
1、营养支持
鼻饲的核心目的是为无法经口进食者提供能量与营养。适用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以及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黏膜损伤者。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注入均衡型肠内营养制剂,如短肽型全营养配方粉,可满足基础代谢需求。置管后需定期检查管道位置,避免误入气道。
2、药物给予
部分口服药物可通过鼻饲管给药,如抗癫痫药左乙拉西坦片、降压药卡托普利片等。需将片剂研磨成粉后用温水溶解,禁止直接投入整片药物。给药前后需用20毫升温水冲洗管道,避免药物沉积堵塞。酸性较强或黏稠度高的药物可能损伤管道,需咨询药师调整剂型。
3、术后恢复
消化道手术后患者常需短期鼻饲支持,如食管癌根治术后、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给予低渗营养液可促进肠蠕动恢复,逐步过渡到整蛋白型配方。需监测腹胀、腹泻等不耐受症状,灌注速度从30毫升/小时开始递增,温度维持在38-40摄氏度。
4、感染预防
鼻饲操作需全程无菌,每日更换固定胶布并清洁鼻腔。营养液开封后冷藏保存不超过24小时,输注时间控制在8小时内。出现发热、脓性鼻腔分泌物时需排查鼻窦炎。长期置管者每4周更换管道,硅胶材质比聚氨酯更耐受胃酸腐蚀。
5、并发症管理
误吸是最严重风险,灌注时抬高床头30-45度,结束后保持体位1小时。腹泻多因灌注过快或低温,可改用等渗配方并添加益生菌。管道堵塞时用碳酸氢钠溶液脉冲式冲洗,禁止暴力通管。定期检测电解质预防高钠或低磷血症。
鼻饲期间需每日记录出入量,观察粪便性状与腹部体征。家属应学习管道护理技能,掌握识别误吸征兆如突发呛咳、血氧下降。营养师会根据肝功能、肾功能调整配方成分,避免长期单一配方导致微量元素缺乏。恢复经口进食需经吞咽造影评估,逐步减少鼻饲量直至安全过渡。出现持续呕吐、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排除肠梗阻等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