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矫正牙齿有什么危害
拔牙矫正牙齿可能存在牙槽骨吸收、邻牙损伤、咬合功能暂时性紊乱、牙周组织炎症、牙齿敏感等风险,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实施。
1、牙槽骨吸收
拔牙后局部牙槽骨因失去力学刺激可能发生生理性吸收,表现为牙槽嵴高度降低。正畸过程中若加力不当可能加速吸收进程,需通过定期拍摄X线片监测骨量变化。临床常用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等药物辅助抑制骨吸收。
2、邻牙损伤
拔牙间隙邻近牙齿在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牙根外吸收,尤其常见于牙根形态异常病例。正畸治疗前需通过锥形束CT评估牙根情况,治疗中采用轻力系统如自锁托槽可降低风险。出现根吸收时可使用氟化钠甘油糊剂进行牙本质脱敏处理。
3、咬合紊乱
拔牙矫正初期可能出现暂时性咬合接触不良,表现为咀嚼效率下降或颞下颌关节不适。通常3-6个月适应期后自行改善,严重者可配合使用咬合垫。治疗期间建议避免进食过硬食物,必要时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关节症状。
4、牙周炎症
正畸装置可能增加菌斑堆积概率,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等炎症反应。需加强使用冲牙器和牙间隙刷,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控制感染。对于严重牙周炎患者,应在正畸前完成牙周基础治疗。
5、牙齿敏感
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本质小管暴露可能导致冷热刺激敏感,可使用含钾离子的舒适达抗敏感牙膏。对于持续敏感病例,可考虑应用Gluma脱敏剂进行专业处理,同时调整正畸加力周期。
进行拔牙矫正后应保持每日三次巴氏刷牙法清洁,使用含氟牙膏和牙线维护口腔卫生;避免啃咬硬物防止托槽脱落;定期复查监测牙齿移动进度;出现持续疼痛或松动需及时复诊;矫正期间可适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牙槽骨改建,但所有营养补充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完成矫正后需严格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建议第一年全天佩戴,后续逐步改为夜间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