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应该如何预防
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铁剂、定期体检、控制慢性失血、改善吸收功能等方式预防。缺铁性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铁需求增加、铁吸收障碍、慢性失血、铁利用障碍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如动物肝脏、瘦肉、血制品等。血红素铁的吸收率较高,可有效补充铁元素。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如西蓝花、柑橘类水果,维生素C能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避免与浓茶、咖啡同食,其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吸收。
2、补充铁剂
对于铁需求增加的人群如孕妇、青少年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充铁剂。常用铁剂包括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铁期间需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指标,避免过量补铁导致铁过载。铁剂宜在两餐之间服用,避免与钙剂、抗酸药同服影响吸收。
3、定期体检
建议育龄女性、婴幼儿、青少年等高危人群每年进行血常规检查。重点关注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血清铁蛋白等指标。早期发现铁储备不足时可及时干预,避免发展为缺铁性贫血。对于存在消化道症状者需增加便潜血检查,排查隐性失血。
4、控制慢性失血
女性月经过多者需排查妇科疾病,必要时使用药物调节月经周期。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者应监测消化道出血情况。痔疮出血、消化道溃疡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流行区人群应定期驱虫治疗,减少慢性失血风险。
5、改善吸收功能
胃大部切除术后、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评估铁吸收功能,必要时采用静脉补铁。乳糜泻患者需严格无麸质饮食以恢复小肠吸收功能。长期抑酸药物使用者应监测铁代谢指标,考虑间歇给药或更换药物。合并慢性肾病者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铁利用。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高危人群应保持均衡膳食并定期监测铁代谢指标。烹饪时可使用铁制炊具增加食物中铁含量,避免过度加工导致营养素流失。出现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干预。婴幼儿喂养应适时添加富含铁辅食,早产儿需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