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怎么回事
心内膜炎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心脏结构异常、免疫系统异常、血液动力学改变、医源性操作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抗凝治疗、支持治疗、预防性治疗等方式干预。
1、感染性因素
细菌、真菌等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心内膜,常见于口腔感染、皮肤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心脏杂音、乏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钠注射液、万古霉素注射液、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等。
2、心脏结构异常
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导致心内膜表面粗糙,易形成血栓并继发感染。可能伴随心悸、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表现。需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结构异常程度,严重者需行心脏瓣膜修复术或置换术。
3、免疫系统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损伤心内膜,引发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症状包括关节痛、皮疹、雷诺现象等。治疗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泼尼松龙片,配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炎。
4、血液动力学改变
长期静脉注射吸毒或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湍流,损伤心内膜内皮细胞。患者可能有针眼痕迹、反复寒战等症状。需移除感染源并使用盐酸莫西沙星片、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
5、医源性操作
牙科手术、内镜检查等可能引起菌血症,人工心脏瓣膜植入后易发生机械瓣膜心内膜炎。表现为术后持续低热、瓣周漏等。预防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确诊后需延长抗生素疗程至6周。
心内膜炎患者应保持口腔卫生,每日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避免皮肤破损,接触水源时做好防护;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蒸蛋,限制钠盐摄入;恢复期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心率控制在静息状态+20次/分以内;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及心脏超声,人工瓣膜患者需终身抗凝治疗并监测INR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