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的注意事项
小儿骨折后需注意固定制动、疼痛管理、营养补充、康复训练和定期复查。骨折通常由外伤、骨骼发育异常或骨质疏松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1、固定制动
骨折后需立即用夹板或支具固定患肢,避免移动造成二次损伤。上肢骨折可使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卧床并抬高患肢。固定时间根据骨折类型不同,一般需要3-8周。家长需监督儿童避免剧烈活动,学龄儿童建议暂时休学。
2、疼痛管理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儿童专用镇痛药。冷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有助于缓解肿胀疼痛。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影响骨骼愈合的药物。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异常发热需及时就医。
3、营养补充
恢复期需保证每日500ml牛奶或等效钙制品,适量补充维生素D3滴剂促进钙吸收。多食用西蓝花、豆腐等高钙食物,蛋白质摄入应达到每日每公斤体重1.5-2克。避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影响钙质代谢。
4、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初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2周后增加主动运动,6周后可逐步恢复轻度体育活动。游泳和骑自行车是推荐的低冲击训练方式。家长应每日协助完成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
5、定期复查
骨折后1周、3周、6周需进行X线复查评估愈合情况。若出现固定器松动、皮肤发紫或感觉异常应立即就诊。完全愈合后每半年复查一次直至骨骼发育成熟,监测是否存在生长板损伤导致的肢体不等长等后遗症。
小儿骨折护理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乳制品、深海鱼类和新鲜蔬果摄入。保证每日10-12小时睡眠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康复阶段避免跑跳等剧烈运动,可选择游泳等低风险活动。定期测量双下肢长度和关节活动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注意心理疏导,通过绘本、游戏等方式缓解儿童对医疗行为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