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预防骨质疏松可通过补充钙质、增加维生素D摄入、规律运动、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定期骨密度检测等方式实现。骨质疏松可能与钙磷代谢异常、雌激素水平下降、长期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骨痛、身高缩短、易骨折等症状。
1、补充钙质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成人每日需摄入800-1200毫克钙。牛奶、奶酪、豆腐等食物富含钙质,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低乳糖奶制品或钙片。钙的吸收需要胃酸参与,分次小剂量补充效果更好。钙剂不宜与富含草酸的菠菜、苋菜同食,以免影响吸收。长期补钙需监测血钙水平,避免高钙血症。
2、增加维生素D
维生素D能帮助肠道吸收钙质,促进骨矿化。人体可通过日晒合成维生素D,建议每天裸露面部和手臂晒太阳15-30分钟。深海鱼、蛋黄、强化食品含维生素D较多。北方高纬度地区冬季可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滴剂,但需避免过量导致中毒。肥胖人群维生素D需求量可能增加。
3、规律运动
负重运动能刺激骨形成,预防骨量流失。快走、慢跑、跳舞等冲击性运动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太极拳、瑜伽等抗阻力训练也能增强肌肉力量保护骨骼。游泳虽对关节友好但非负重运动,需配合其他运动方式。卧床患者应进行床上肢体活动,防止废用性骨质疏松。
4、避免不良习惯
长期吸烟会降低肠钙吸收,抑制成骨细胞活性。过量饮酒干扰维生素D代谢,每日酒精摄入应少于25克。咖啡因增加尿钙排泄,每日咖啡不超过3杯。高盐饮食促进尿钙排出,建议每日食盐少于6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钙。
5、定期骨密度检查
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建议每1-2年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可使用FRAX工具评估骨折风险。骨量减少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延缓进展,骨质疏松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吸收药物。跌倒高风险老人应进行平衡训练,改善居家防滑设施。
预防骨质疏松需贯穿全生命周期,儿童青少年期加强营养和运动积累骨量峰值,中老年期注重骨量维持。日常饮食应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适量食用坚果补充镁和锌等微量元素。避免长期服用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抗癫痫药等。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外出穿防滑鞋预防跌倒骨折。出现不明原因骨痛、驼背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