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区别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是两种不同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区别在于心房电活动的规律性和心室率。心房扑动表现为心房规律性快速收缩,心室率通常规则;心房颤动则是心房无规律颤动,心室率绝对不齐。两者均可导致心悸、乏力等症状,但心房颤动更容易引发血栓栓塞。
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征为锯齿状扑动波,频率通常为250-350次/分,房室传导比例多呈2:1或4:1,因此心室率常维持在150次/分左右。心房颤动的心电图则表现为基线不规则颤动波,频率350-600次/分,心室率绝对不齐且波动较大。从发病机制看,心房扑动多由右心房三尖瓣环峡部的折返环路引起,而心房颤动与肺静脉等部位的多个微折返或触发活动相关。
心房扑动的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能仅感轻微心悸。心房颤动因心室率紊乱更明显,患者常主诉心跳沉重、气短,活动耐量显著下降。长期心房颤动会导致心房结构重构,使窦性心律更难维持。血栓风险方面,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而心房扑动的血栓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警惕。
治疗上,心房扑动对导管消融反应良好,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成功率可达90%。心房颤动消融则更复杂,需针对肺静脉隔离及基质改良,成功率约70%。药物控制方面,心房扑动较易通过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而心房颤动常需联合抗心律失常药。所有持续48小时以上的心房扑动或颤动患者,复律前均需规范抗凝治疗。
建议存在心悸、胸闷等症状者及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后应戒烟限酒,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兴奋剂。定期监测INR值对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尤为重要,新型口服抗凝药则需关注肾功能变化。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