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骺受损后的注意事项
儿童骨骺受损后需注意制动保护、营养补充、定期复查、康复训练及心理疏导。骨骺损伤可能影响骨骼发育,需及时干预以避免畸形或功能障碍。
1、制动保护
急性期需严格固定患肢,使用支具或石膏避免二次损伤。避免跑跳等负重活动,卧床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制动时间根据损伤程度决定,通常需要4-8周。
2、营养补充
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每日饮用300-500ml牛奶,适量进食豆腐、深绿色蔬菜。蛋白质补充可选择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促进软骨细胞修复。避免高糖高盐饮食影响钙吸收。
3、定期复查
损伤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进行X线或MRI检查,评估骨骺闭合情况。若出现生长停滞或成角畸形,需考虑骨骨骺阻滞术等干预。复查时应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
4、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逐步开展被动关节活动,配合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水中运动可减少负重压力,推荐蛙泳等对称性训练。肌力恢复优先采用等长收缩练习,6个月内避免竞技性运动。
5、心理疏导
长期治疗可能引发焦虑情绪,家长需用绘本等方式解释治疗过程。鼓励参与手工等静态活动维持社交,学校可提供课业辅导。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心理状态变化。
日常护理中需保持患肢皮肤清洁干燥,观察末梢血运情况。饮食注意均衡搭配,可补充含锌食物促进伤口愈合。恢复期运动需在康复师指导下分级进行,避免过早负重。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变化,发现发育异常及时就诊。建立完整的康复档案记录各阶段评估结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