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做哪些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进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活检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等五项核心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筛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础项目,通过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变化,可发现全血细胞减少的典型表现。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提示贫血程度,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该检查无需空腹且采样便捷。
2、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通过抽取骨髓液分析造血细胞形态与数量,是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手段。典型表现为骨髓增生低下,粒系、红系及巨核细胞三系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检查需局部麻醉,穿刺部位多选择髂后上棘。
3、骨髓活检检查
骨髓活检能更完整评估骨髓组织结构与细胞成分,弥补穿刺涂片的局限性。病理切片可见脂肪组织替代正常造血组织,造血面积显著减少,对鉴别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重要价值。检查与穿刺常同步进行。
4、细胞遗传学检查
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排除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如范可尼贫血等遗传性疾病。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检测微小染色体异常,约10%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克隆性造血证据。该检查需培养骨髓细胞后制片观察。
5、免疫学检查
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可发现免疫异常,如CD4+/CD8+比例倒置。部分患者需检测抗核抗体、补体等自身免疫指标,以明确是否存在免疫介导的骨髓损伤。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可辅助判断贫血性质。
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饮食选择高蛋白、高铁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日常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变化,接触化学毒物或放射线者需做好职业防护,出现发热、皮肤瘀斑等症状时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