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与胃病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也可能增加胃癌风险。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炎症反应等机制导致胃部病变。
1、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定植后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直接损伤胃上皮细胞。其产生的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可诱发持续性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感染可能进展为萎缩性胃炎,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确诊需结合碳13/14呼气试验,治疗需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如枸橼酸铋钾片联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2、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和黏膜防御功能下降,约90%十二指肠溃疡和70%胃溃疡与其相关。典型症状包括规律性上腹痛,胃溃疡多在餐后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则呈空腹痛。胃镜检查可见黏膜缺损,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方案包含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甲硝唑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3、胃癌风险
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其慢性感染可能通过诱导胃黏膜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增加胃癌风险。感染者的胃癌发生概率较常人高3-6倍,尤其与弥漫型胃癌关系密切。早期胃癌多无症状,建议感染者定期进行胃镜筛查,发现癌前病变可考虑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4、功能性消化不良
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出现早饱、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但胃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可能与感染后胃动力障碍和内脏高敏感有关。根除治疗对部分患者症状改善有效,可选用多潘立酮片改善胃动力,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
5、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持续刺激可导致胃黏膜淋巴组织增生,少数发展为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早期根除细菌可使大部分病例获得缓解,表现为上腹痛和体重减轻。确诊需依赖病理活检,治疗首选含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注意分餐制避免交叉传染,日常饮食避免过烫、辛辣刺激食物。建议适量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根除治疗后需间隔4周复查呼气试验。出现持续上腹痛、黑便等症状应及时胃镜检查,胃癌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联合胃镜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