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骨密度检查
骨密度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质疏松风险,帮助早期发现骨质流失。骨质疏松可能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尤其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绝经后女性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
1、骨质疏松筛查
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量化骨矿物质含量。4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男性及有骨折史的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可发现无症状的骨质流失。
2、骨折风险评估
检查结果中的T值能预测髋部、脊柱等部位骨折概率。T值低于-2.5可确诊骨质疏松,介于-1.0至-2.5提示骨量减少,需干预防止进展。
3、激素影响监测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药物会加速骨质流失。每6-12个月复查骨密度可评估药物影响,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4、治疗效果追踪
接受钙剂、维生素D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后,定期复查能直观反映骨密度改善情况。骨量提升5%以上视为治疗应答。
5、继发性病因排查
异常骨密度可能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需结合血钙、碱性磷酸酶等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建议高危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日常保持适量钙和维生素D摄入,每周进行3-5次负重运动如快走或抗阻训练,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若确诊骨质疏松,需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或雷洛昔芬片等药物,并预防跌倒等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