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多久出现水肿
心脏骤停后通常1-3天可能出现水肿,具体时间与器官缺血程度、复苏效果及基础疾病有关。
心脏骤停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中断,组织缺氧会引发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使水分滞留于组织间隙。早期水肿多出现在低垂部位如双下肢,与静脉回流受阻相关。若合并急性肾损伤,体液代谢紊乱会加速水肿形成,此时可能伴随少尿或电解质失衡。部分患者因抢救时大量输液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能提前出现肺水肿或全身性水肿。严重脑缺氧患者还可能因中枢调节障碍出现神经源性水肿,表现为面部或肢体非凹陷性肿胀。
心脏骤停后患者需严格监测液体出入量,限制钠盐摄入,抬高水肿肢体促进回流。医护人员会根据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调整补液速度,必要时使用呋塞米注射液等利尿剂。家属应观察患者皮肤张力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避免自行调整输液速度。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被动肢体活动,改善淋巴循环,但需警惕深静脉血栓风险。若水肿持续加重或出现呼吸困难,须立即告知医疗团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