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怎样治疗
心脏骤停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后续治疗包括药物支持、病因治疗及重症监护。主要干预措施有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纠正可逆诱因、预防再发及康复管理。
1、基础生命支持
心脏骤停发生后需立即启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按压与通气比为30:2。早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可提高室颤患者的存活率。持续心肺复苏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循环。
2、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急救人员需建立高级气道管理,持续监测心电图,给予肾上腺素注射液每3-5分钟静脉推注1毫克,对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患者进行电除颤。可考虑使用胺碘酮注射液抗心律失常,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3、纠正可逆诱因
需排查并处理5H5T诱因: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酸中毒、高钾/低钾血症、低体温,以及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冠脉血栓、肺栓塞、毒素中毒。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需紧急冠脉造影,必要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4、目标温度管理
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患者需进行24小时32-36℃的低温治疗,使用冰毯、冰帽等设备控制核心体温,配合镇静镇痛药物预防寒战。低温治疗可减轻脑损伤,改善神经系统预后。
5、长期康复管理
存活患者需评估心功能及神经系统后遗症,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预防心源性猝死再发。康复计划包括心肺功能训练、心理疏导和定期随访,合并冠心病患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二级预防药物。
心脏骤停幸存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克以内,适量补充ω-3脂肪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家属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出现心悸、胸痛等预警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