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了中耳炎应该多注意什么
患了中耳炎应注意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遵医嘱用药、观察症状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及时干预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1、保持耳道干燥
洗澡或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防止进水,避免用棉签深入清洁耳道。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加重感染,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吹干外耳道。若耳道有脓性分泌物,需用无菌棉球轻柔擦拭外耳廓。
2、避免用力擤鼻
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避免同时捏紧双侧鼻孔用力。剧烈擤鼻会导致鼻咽部分泌物通过咽鼓管逆流至中耳腔,加重炎症。感冒期间可配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减少分泌物。
3、遵医嘱用药
细菌性中耳炎常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药物。使用滴耳液前需将药液温热至体温,侧卧滴入后保持体位5分钟。切勿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
4、观察症状变化
每日监测体温及耳痛程度,记录分泌物性状。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面瘫或眩晕,可能提示并发症如乳突炎、脑膜炎等。儿童患者需家长观察其抓耳、哭闹等异常行为。
5、调整饮食结构
急性期宜选择南瓜粥、蒸蛋羹等软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硬食物。适量增加猕猴桃、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黏膜修复。过敏体质者需回避牛奶、海鲜等易致敏食物。
恢复期应保证每日饮水量1500毫升以上,避免过度疲劳及长时间戴耳机。乘坐飞机或潜水前需确认咽鼓管功能恢复,可通过咀嚼口香糖促进耳压平衡。若症状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或伴有听力显著下降,需考虑鼓膜置管等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