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换瓣膜是如何损伤的
心脏瓣膜损伤通常由退行性变、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先天性异常或医源性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1、退行性变
随着年龄增长,瓣膜组织发生钙化或黏液样变性,多见于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钙盐沉积导致瓣叶增厚、活动受限,可能引发主动脉瓣狭窄或二尖瓣反流。超声心动图可显示瓣叶钙化灶,严重时需行瓣膜置换术。
2、感染性心内膜炎
细菌通过血液播散侵袭瓣膜内皮,形成赘生物并破坏瓣叶结构。常见致病菌包括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可能出现发热、栓塞症状,超声可见瓣膜穿孔或腱索断裂。治疗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钠注射液,严重者需手术清除感染灶。
3、风湿热
A组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导致瓣膜纤维化,主要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反复发作可形成鱼口样二尖瓣狭窄或联合瓣膜病变。听诊可闻及特征性杂音,预防需定期注射苄星青霉素注射液。
4、先天性异常
胚胎发育异常导致二叶式主动脉瓣等畸形,异常血流冲击加速瓣膜损伤。部分患者青年期即出现明显反流或狭窄,需通过经食管超声确诊,必要时行Ross手术。
5、医源性因素
心脏手术、导管介入或放射治疗可能直接损伤瓣膜结构。机械瓣膜术后抗凝不足可致血栓形成,生物瓣膜存在衰败风险。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必要时调整华法林钠片剂量。
心脏瓣膜损伤患者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克以内,避免加重心脏负荷。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或游泳,强度以不引发胸闷气促为度。戒烟限酒,预防呼吸道感染,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超声心动图。出现新发心悸、水肿或咯血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