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传染因素
慢性胃炎通常不具有传染性,但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可能通过共用餐具、接吻等密切接触传播。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1.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可通过粪-口或口-口途径传播。感染后细菌定植于胃黏膜,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生成氨,破坏胃黏膜屏障。典型症状包括上腹隐痛、餐后饱胀。确诊需进行碳13/14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如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用药。
2. 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酒精和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也会加重黏膜损伤。这类胃炎多表现为烧灼样疼痛,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瑞巴派特片或替普瑞酮胶囊保护胃黏膜,必要时调整原发病用药方案。
3. 胆汁反流
胆囊切除术后或幽门功能障碍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胆汁酸和胰酶溶解胃黏膜脂质层。特征性症状为口苦和胸骨后灼痛,胃镜下可见胆汁湖。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和胆汁,或莫沙必利片促进胃肠蠕动。严重反流需考虑外科手术重建消化道解剖结构。
4.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和内因子缺乏,可能伴随恶性贫血。血清学检查可见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和抗内因子抗体阳性。治疗需每月肌注维生素B12注射液,同时使用叶酸片改善贫血症状。这类胃炎有家族聚集倾向,但不会传染他人。
5. 饮食诱因
长期摄入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烫食或烈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咖啡因和辛辣食物刺激胃酸过度分泌。此类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必要时短期服用雷尼替丁胶囊或法莫替丁片控制胃酸。建立规律进食习惯有助于黏膜修复。
预防慢性胃炎需注意分餐制避免幽门螺杆菌传播,规范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控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者。出现持续上腹痛、消瘦或黑便时应及时消化内科就诊,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需密切随访监测。
相关推荐
02:01
02:48
02:30
02:50
0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