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指因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导致的慢性肠梗阻,主要表现为餐后上腹胀痛、呕吐胆汁性液体等症状。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通常与先天性肠系膜过短、脊柱前凸畸形等解剖异常有关,也可能因体重骤降导致肠系膜脂肪垫减少而诱发。典型症状为进食后1-4小时出现上腹饱胀感,呕吐物常含隔夜食物或胆汁,采取俯卧位或膝胸位可缓解。部分患者伴随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如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水平部特征性笔杆样压迹,增强CT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小于20度。治疗首选保守治疗,急性发作期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营养。慢性期建议少食多餐,餐后保持俯卧位30分钟,必要时可服用多潘立酮片等促胃肠动力药。对于反复发作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需考虑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等外科干预。
患者日常应保持适度体重,避免快速减重导致肠系膜脂肪垫减少。饮食选择低渣、易消化食物,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餐后保持俯卧位有助于食物通过。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12、铁剂等预防营养不良,定期监测体重和营养指标。若出现持续呕吐、脱水或体重明显下降,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术后患者仍需注意饮食调节,避免暴饮暴食,定期复查消化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