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注意事项
心电监护主要用于监测患者的心电活动、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适用于手术前后、危重症患者或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操作时需注意电极片粘贴位置、设备参数设置、患者体位及干扰因素排除等关键环节。
1、电极片粘贴
电极片应避开骨骼凸起、伤口及毛发区域,通常选择胸部V1-V6导联位置或肢体导联标准点位。粘贴前需用酒精棉球清洁皮肤,去除油脂和角质,确保电极片与皮肤充分接触。对于皮肤敏感者,可选用低致敏性电极片,粘贴后需每日检查皮肤状况,防止过敏或压疮。
2、参数校准
监护仪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设置合理报警阈值,成人常规心率报警范围为60-100次/分,血压报警值需参考患者基础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需确保探头光源对准甲床,避免指甲油或灰指甲影响读数。每次交接班或患者状态变化时应重新校准参数。
3、体位管理
患者保持平卧位时数据最稳定,侧卧可能导致电极接触不良。监测过程中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防止导联线牵拉脱落。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翻身时需暂时固定导联线,观察波形是否受干扰。
4、干扰排除
电磁干扰可导致波形紊乱,监护仪应远离手机、高频电刀等设备。患者肌肉震颤、寒战会产生肌电干扰,可通过调节滤波模式改善。导联线缠绕或电极片松动会引发基线漂移,需定期检查连接处是否牢固。
5、异常处理
出现持续性心律失常报警时,需立即手动测量脉搏确认是否为真实异常。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伴呼吸急促,提示可能发生低氧血症。血压监测袖带松脱会导致读数异常,需重新绑扎并选择合适尺寸。所有异常数据均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心电监护期间应保持环境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出汗导致电极脱落。清醒患者需解释监护目的,减轻焦虑情绪对心率的影响。长期监测者每日更换电极片位置,防止皮肤损伤。记录监护数据时需标注患者活动状态及用药情况,为临床判断提供完整依据。发现生命体征持续异常或设备故障时,须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