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破坏不治疗会怎样
骨质破坏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关节畸形、神经压迫及全身并发症。骨质破坏常见于骨质疏松、骨髓炎、骨肿瘤等疾病,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干预。
骨质破坏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局部疼痛或活动受限,但随着破坏程度加重,骨强度持续下降会引发病理性骨折。骨折好发于脊椎、髋部等承重部位,可能导致身高缩短、驼背畸形。若破坏发生在脊柱,塌陷的椎体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发下肢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骨髓炎引起的骨质破坏可能扩散至周围软组织,形成脓肿或窦道,增加败血症风险。恶性肿瘤导致的骨质破坏可能伴随高钙血症、贫血等全身症状,加速病情恶化。
部分特殊类型的骨质破坏具有快速进展性。例如多发性骨髓瘤可造成多部位溶骨性病变,短期内引发广泛骨痛和肾功能损害。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纤维囊性骨病可能导致颌骨膨隆、牙齿松动等特征性改变。先天性成骨不全患者轻微外伤即可诱发反复骨折,长期不治疗会严重影响骨骼发育。
对于存在骨质破坏风险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血清钙磷监测。日常需保证每日800-1000毫克钙质摄入,可通过牛奶、豆制品等食物补充,同时配合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加速骨量流失的行为。适度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有助于维持骨强度。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明显降低时,应及时就医完善X线、CT或骨扫描检查。确诊后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抗感染治疗或肿瘤综合治疗,必要时采用骨水泥填充、内固定等手术方式稳定骨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