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预防和治疗
中风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预防和治疗。中风通常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糖尿病、吸烟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突发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
1、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会损伤血管内皮。建议定期监测血压,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需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避免血管斑块破裂。心房颤动患者应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或达比加群酯胶囊,预防心源性血栓形成。
2、调整生活方式
戒烟可降低中风概率,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加速动脉硬化。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饮食上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推荐西蓝花、菠菜等富含叶酸的食材,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3、药物治疗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阿替普酶注射液进行静脉溶栓。预防复发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片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片或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可稳定动脉斑块,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4、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应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开始床边康复,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和体位摆放。言语障碍者可进行构音器官运动训练,如唇舌操。认知功能障碍建议采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每周3-5次。康复过程中需监测血压和心率,避免过度疲劳。
5、手术治疗
颈动脉狭窄超过70%且伴有症状者,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脑疝,需行去骨瓣减压术。脑出血量超过30毫升或伴有脑室铸型时,可采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术后需密切监测颅内压和生命体征。
预防中风需建立健康档案,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出现突发性头痛、眩晕或视物模糊等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康复期患者可在家属协助下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等,逐步恢复社会功能。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冬季注意头部保暖。
相关推荐
02:26
02:55
02:27
03:20
0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