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1、病因与传播
戊型肝炎病毒属于肝炎病毒科,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消化道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排泄障碍,从而出现黄疸症状。生食贝类、饮用未煮沸的水是常见感染途径。
2、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黄染。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黄疸期可持续2-6周,血清胆红素通常超过34.2μmol/L,转氨酶显著升高。
3、诊断方法
需检测血清抗-HEV IgM抗体阳性,这是确诊的主要依据。肝功能检查显示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ALT/AST可达正常值10倍以上。超声检查可见肝脏肿大,但无胆道梗阻表现。
4、高危人群
孕妇感染后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病死率可达20%。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较重。流行区旅行者、餐饮从业者属于易感人群。
5、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海鲜和未消毒的饮用水。流行区可接种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接触患者后应严格洗手,患者的排泄物需用漂白粉消毒处理。
患病期间应卧床休息,保证每日热量摄入,选择低脂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豆制品。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直至指标完全正常。出现嗜睡、出血倾向等重型肝炎表现时需立即住院治疗。日常注意个人卫生,集体单位发现病例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