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快死时的症状
艾滋病终末期可能出现严重感染、极度消瘦、持续发热、神经系统损害及多器官衰竭等症状。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终末期因免疫系统崩溃导致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
艾滋病终末期患者常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结核病可导致长期咳嗽、咯血,隐球菌脑膜炎引发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消化系统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性肠炎会造成严重腹泻、吸收不良,口腔及食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吞咽疼痛。这些感染可能反复发作且难以控制,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有限。
患者会出现极度消瘦的恶病质状态,体重可下降超过基础体重的30%,伴随严重营养不良和肌肉萎缩。长期慢性腹泻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皮肤弹性消失并出现脱水征象。
持续一个月以上的不规则发热是典型表现,体温常波动在38-41℃之间,对抗生素治疗无反应。夜间盗汗可浸透衣物,消耗性发热加速机体能量耗竭。
HIV相关脑病可导致进行性痴呆、肢体瘫痪和大小便失禁,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麻木刺痛。弓形虫脑炎可能突然引发癫痫发作或偏瘫,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部分患者出现视力急剧下降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心功能衰竭表现为端坐呼吸和下肢水肿,肾功能衰竭导致少尿或无尿,肝功能异常引发黄疸和凝血障碍。血液系统受累可出现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些多系统损害往往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艾滋病患者终末期需加强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疼痛管理和机会性感染预防。保持环境清洁并限制探视可降低感染风险,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必要时给予氧疗。心理疏导对患者及家属尤为重要,可联系专业机构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所有治疗应在传染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规范抗病毒治疗仍可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