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超过6个月。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体液接触及性接触,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1、病毒特性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其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阳性是诊断标志。病毒通过cccDNA在肝细胞内长期存活,导致免疫系统难以彻底清除。病毒复制过程中可能产生Pre-S/S区基因突变,导致免疫逃逸或药物耐药。
2、传播途径
母婴垂直传播是我国主要感染方式,分娩时接触母血和体液导致新生儿感染。不安全注射、纹身、共用剃须刀等血液暴露行为构成传播风险。性接触传播概率低于丙型肝炎,但无保护性行为仍可能传播。
3、病理机制
病毒本身不直接损伤肝细胞,而是通过机体免疫应答引发肝细胞炎症。CD8+T细胞对感染肝细胞的攻击是主要损伤机制。长期炎症刺激导致肝星状细胞活化,产生大量胶原纤维,最终形成肝纤维化。
4、临床分期
免疫耐受期表现为高病毒载量但肝功能正常。免疫清除期出现转氨酶升高和肝炎症状。低复制期病毒活动减弱,部分患者可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再活动期可能出现病毒复制反弹和肝病进展。
5、并发症风险
肝纤维化累积可发展为肝硬化,出现门脉高压和肝功能失代偿。每年约有2-5%的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肝外表现包括肾小球肾炎、血管炎等,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弹性检测,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适龄患者可考虑接种甲型肝炎疫苗预防重叠感染。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清、鱼肉等,限制高脂食物。建议每3-6个月进行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筛查,早期发现肝癌病变。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但应避免过度疲劳。
相关推荐
01:57
02:32
02:20
02:45
0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