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型麻风病是什么病
瘤型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属于麻风病的严重临床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结节、神经损害和面部畸形。
1、病因与传播
麻风分枝杆菌通过长期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可达数年。瘤型麻风病患者体内免疫应答以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缺陷导致细菌在皮肤、神经及黏膜中大量繁殖。遗传易感性、营养不良及卫生条件差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2、典型症状
早期出现对称性红色斑块,逐渐发展为皮肤结节和弥漫性浸润,好发于面部、耳垂及四肢。神经受累导致感觉丧失、肌肉萎缩,晚期可见狮面样面容、眉毛脱落。部分患者伴发鼻黏膜损害,出现鼻塞或鼻出血。
3、诊断方法
皮肤涂片查菌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病理活检显示泡沫状组织细胞浸润。需结合临床特征与血清学检测,注意与皮肤结核、结节病等鉴别。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定期筛查。
4、治疗方案
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利福平胶囊、氨苯砜片和氯法齐明胶囊。严重神经炎需配合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疗程通常持续12-24个月,畸形患者需接受康复手术。
5、预后管理
早期规范治疗可阻断病情进展,但神经损伤不可逆。患者需终身随访,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和复发迹象。接触者预防性用药可选用单剂量利福平,社区宣教有助于消除歧视。
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外伤导致继发感染。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摄入,如鸡蛋、胡萝卜等。面部畸形者可通过物理治疗改善功能,建议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接触者出现不明原因皮疹应及时就医排查,疫区居民应做好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