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做心脏支架的危害
老年人做心脏支架手术可能存在血管损伤、支架内再狭窄、出血风险增加等潜在危害,但多数情况下获益大于风险。心脏支架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需由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
血管损伤是心脏支架手术的常见风险之一,导管插入过程中可能造成血管内膜撕裂或穿孔,尤其对于血管迂曲钙化的老年人风险更高。术后需密切监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情况,必要时需外科干预修复。支架内再狭窄多发生于术后3-6个月,与血管内皮过度增生有关,表现为胸痛复发。糖尿病患者、小血管病变者发生率较高,可能需要再次介入治疗或调整抗血小板方案。老年人常合并血小板功能异常,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期间消化道出血、脑出血风险显著增加。术前需评估出血倾向,术后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及粪便潜血。对比剂肾病多见于肾功能基础较差者,表现为术后血清肌酐升高,充分水化可降低发生率。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多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或过早停药有关,需紧急处理。
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略高,可能与微栓塞或血压波动相关。严重心功能不全者手术耐受性差,术中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对造影剂过敏者需提前预防用药。合并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等复杂情况时,手术难度和风险相应增加。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心理焦虑,需配合心理疏导。
术后应严格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监测血压心率变化,出现胸痛加重、呕血黑便等症状及时就医。建议家属协助记录用药时间及不良反应,陪同完成术后随访。康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逐步提升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