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肌挛缩最常见于什么骨折
缺血性肌挛缩最常见于肱骨髁上骨折。缺血性肌挛缩是骨折后因血管损伤或受压导致肌肉缺血坏死的严重并发症,主要由骨折移位压迫血管、血肿压迫或石膏固定过紧等因素引起。
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儿童,骨折端移位可能直接压迫肱动脉或导致血管痉挛。骨折后局部血肿形成或外固定过紧会进一步加重血管压迫,肌肉持续缺血超过4小时即可发生不可逆损伤。前臂屈肌群对缺血最敏感,早期表现为剧烈疼痛、被动牵拉痛及感觉异常,晚期出现典型爪形手畸形。除肱骨髁上骨折外,尺桡骨双骨折、股骨髁上骨折也可能并发此症,但概率相对较低。临床需通过多普勒超声或血管造影明确血管损伤情况,确诊后需立即解除压迫因素。
骨折后应密切观察肢体远端脉搏、皮温及感觉变化,抬高患肢减轻肿胀,避免使用环形绷带包扎。康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配合热敷和低频电刺激改善血液循环。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鱼肉和猕猴桃,促进肌肉组织修复。若出现手指苍白、剧痛或麻木等缺血征兆,须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