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的发病原因
尿毒症可能由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梗阻性肾病等原因引起。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的表现,需通过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1、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尿毒症最常见的原发性病因,可能与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水肿。早期可使用黄葵胶囊、百令胶囊等中成药延缓进展,终末期需血液透析。长期未控制的炎症会导致肾小球硬化,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2、糖尿病肾病
长期高血糖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并逐渐进展至大量蛋白尿。患者需严格控糖并使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阿魏酸哌嗪片等改善微循环药物。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者需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这是糖尿病肾病最早的预警信号。
3、高血压肾病
持续高血压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导致肾单位缺血性萎缩。表现为夜尿增多和血肌酐缓慢升高,需服用缬沙坦胶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血压控制不佳时,肾脏会逐渐失去浓缩尿液功能,最终进入尿毒症期。
4、多囊肾
多囊肾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双肾布满进行性增大的囊肿,压迫正常肾组织。患者可能出现腰部胀痛和反复尿路感染,可用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缓解症状。囊肿体积超过5厘米时可能需穿刺减压,但无法阻止终末期肾衰竭发生。
5、梗阻性肾病
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导致尿流受阻,引发肾盂积水和肾功能损害。早期解除梗阻后肾功能可能恢复,晚期则不可逆。可选用枸橼酸氢钾钠颗粒碱化尿液,严重者需手术解除梗阻。长期未处理的梗阻会使肾脏变成无功能的纤维囊。
预防尿毒症需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血压患者维持血压低于140/90mmHg。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发现蛋白尿或血肌酐升高时及时干预。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左右,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减少肾脏负担。已确诊慢性肾脏病者应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延缓进入尿毒症期。
相关推荐
02:06
01:42
02:33
0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