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指因肠道内乳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导致无法完全消化乳糖而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的消化系统问题。
1、发病机制
乳糖不耐受的核心机制是小肠黏膜绒毛顶端分泌的乳糖酶不足。乳糖酶是分解乳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关键酶,当酶活性降低时,未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肠道菌群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和短链脂肪酸,引发渗透性腹泻和腹胀。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在摄入含乳糖食物后30分钟至2小时出现,主要表现为腹部绞痛、肠鸣音亢进、水样腹泻,部分患者伴随恶心呕吐。婴幼儿可能出现哭闹不安、体重增长缓慢等非特异性表现。
3、诊断方法
氢呼气试验是诊断金标准,通过检测口服乳糖后呼气中氢气浓度升高来判断。其他方法包括乳糖耐量试验、粪便还原糖测定以及基因检测,其中基因检测可鉴别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4、分型特点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最常见,与年龄相关的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有关;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继发于肠道感染、克罗恩病等导致的肠黏膜损伤;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新生儿期即可发病。
5、管理策略
基础治疗是限制乳制品摄入,可选择无乳糖配方奶或添加乳糖酶的预处理牛奶。钙和维生素D补充很关键,发酵乳制品如酸奶因含部分预分解乳糖耐受性较好。严重病例需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对症处理。
建议乳糖不耐受患者建立饮食日记记录症状触发食物,逐步探索个体耐受阈值。发酵奶酪、黄油等乳脂制品乳糖含量较低可适量尝试,同时注意通过深绿色蔬菜、豆腐等非乳制品补充钙质。规律进行负重运动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若症状持续加重需排除继发性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