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检查脊椎骨裂
脊椎骨裂可通过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骨扫描、体格检查等方式诊断。脊椎骨裂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肿瘤转移、长期负重、先天性骨骼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
1、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脊椎骨裂的基础手段,能够清晰显示椎体形态和骨折线位置。对于急性外伤导致的骨裂,X线可快速判断是否存在椎体压缩或移位。检查时需拍摄正位、侧位及斜位片,必要时加拍过伸过屈位动态片。该检查具有辐射量低、成本低的优势,但对细微骨折或早期骨裂可能漏诊。
2、CT检查
CT检查能多平面重建脊椎结构,精确显示骨折线走向和骨块移位情况。对于复杂骨折或X线难以明确的病例,薄层CT扫描可检测到毫米级的骨皮质中断。三维重建技术还能立体呈现骨折全貌,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检查时需保持静止体位,避免金属物品干扰成像。
3、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检查对软组织损伤和骨髓水肿高度敏感,能早期发现X线阴性的隐性骨折。T1加权像可显示骨折线,T2加权像能观察脊髓受压和韧带损伤情况。该检查无辐射风险,适用于孕妇和儿童,但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禁用。检查时间较长,需配合呼吸指令。
4、骨扫描
骨扫描通过放射性核素浓聚程度判断骨折活跃度,对多发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鉴别价值突出。注射显像剂后需等待2-4小时进行全身扫描,异常浓聚区提示骨代谢异常。该方法灵敏度高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检查后应多饮水促进核素排泄。
5、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局部压痛叩击痛测试、神经功能评估和活动度检查。医生会触诊棘突有无台阶感,测试下肢肌力和感觉变化,观察是否存在强迫体位。该检查能初步判断骨折严重程度和神经损伤风险,但确诊仍需影像学支持。检查时患者需如实反馈疼痛部位和程度。
确诊脊椎骨裂后应严格卧床休息,使用硬板床避免椎体进一步压缩。饮食需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奶酪、深海鱼类等。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佩戴支具保护期间避免弯腰提重物。定期复查影像评估愈合情况,若出现下肢麻木或二便障碍需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