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胸外科 > 外科 > 其它
首页上一页6789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鼻子口长了个包一按就痛可能是毛囊炎、疖肿或皮脂腺囊肿等引起的。该症状通常与细菌感染、皮脂堵塞或局部外伤有关,建议避免挤压并及时就医评估。
1. 毛囊炎
毛囊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起,表现为红肿小丘疹伴压痛。可能与清洁不足、抠抓鼻部等行为有关。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抗感染,同时保持局部干燥。
2. 疖肿
疖肿是深部毛囊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初期为硬结后形成脓头,疼痛明显。需避免挤压以防感染扩散,医生可能建议切开引流,或口服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
3. 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因腺管堵塞导致皮脂淤积形成,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热痛。未感染时可观察,感染期需医生评估是否需手术切除,或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克拉霉素分散片控制感染。
4. 过敏性皮炎
接触化妆品、粉尘等过敏原可能导致鼻周皮肤炎症反应,出现红色丘疹伴刺痛。需排查并远离过敏原,医生可能开具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弱效激素药膏,配合氯雷他定片口服。
5. 鼻前庭炎
鼻前庭皮肤黏膜的慢性炎症可导致局部肿胀疼痛,常见于频繁挖鼻或鼻炎患者。建议用生理盐水清洁,医生可能推荐红霉素眼膏涂抹,严重时使用阿奇霉素颗粒或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日常需保持鼻部清洁,避免用手抠抓或挤压肿块。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若包块持续增大、出现发热或视力受影响,应立即就诊。睡眠时适当垫高枕头有助于减轻鼻部充血,可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枕套减少摩擦刺激。
孩子扁桃体出现白色点状物可能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或扁桃体结石的表现,通常由细菌感染、食物残渣堆积等因素引起,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1、化脓性扁桃体炎
白色点状物伴随红肿、发热时,多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患儿可能出现吞咽疼痛、颌下淋巴结肿大。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或青霉素V钾片等抗生素治疗。家长需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清理分泌物以防损伤黏膜。
2、扁桃体结石
长期食物残渣钙化形成的白色颗粒,可能伴有口臭但通常无发热。较小结石可通过生理盐水漱口排出,较大结石需耳鼻喉科医生用专用器械取出。家长应帮助孩子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儿童专用漱口水清洁。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感染导致的咽峡部白膜,常伴随持续高热、全身淋巴结肿大。需血常规检测确诊,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如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更昔洛韦分散片抗病毒。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精神状态,防止脾破裂等并发症。
4、鹅口疮蔓延
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从口腔蔓延至扁桃体,形成乳酪样白膜。可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抹,或氟康唑颗粒口服。家长应注意奶瓶消毒,避免孩子交叉感染。
5、角化症
扁桃体隐窝上皮过度角化形成的白色角化物,属于良性病变。若无不适可暂不处理,定期复查即可。若影响吞咽可考虑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家长应避免让孩子进食过硬过烫食物。
日常护理需保证孩子每日饮水1000-1500毫升,用温盐水漱口3-4次。饮食选择小米粥、蒸蛋羹等软质食物,避免酸辣刺激。观察体温变化,若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或出现呼吸急促、拒食等情况需立即复诊。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在50%-60%。
右眼玻璃体轻度浑浊通常不严重,属于常见的生理性退化现象。
玻璃体浑浊多因年龄增长导致玻璃体液化或胶原纤维凝聚,表现为眼前出现点状、线状漂浮物,尤其在明亮背景下更明显。轻度浑浊不影响视力,多数患者可逐渐适应。玻璃体浑浊可能与近视、眼部外伤、炎症等因素有关,但多数无需特殊治疗。日常避免过度用眼、减少剧烈运动有助于减轻症状。
若浑浊突然加重、伴随闪光感或视野缺损,需警惕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等病理情况。糖尿病患者出现玻璃体浑浊需排查眼底出血,葡萄膜炎患者可能出现炎性浑浊。这类情况需通过散瞳眼底检查、眼部B超等明确病因,必要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建议每6-12个月复查眼底,避免揉眼或剧烈头部晃动。可适当补充含叶黄素、维生素C的深色蔬菜水果,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出现飞蚊数量激增、视力下降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
耳后皮脂腺囊肿手术后一般需要5-7天拆线,具体时间需根据切口愈合情况调整。
耳后皮脂腺囊肿手术属于浅表小手术,术后拆线时间主要取决于切口愈合速度及局部血供情况。皮肤张力较小的部位通常愈合较快,耳后区域血运丰富,多数患者在术后5-7天可达到一期愈合标准。此时缝线已完成对合切口的作用,拆除缝线可避免线结反应或瘢痕增生。若患者年龄较小、无基础疾病且术后护理得当,部分恢复较快者可能在术后5天即可拆线。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抓挠或沾水,遵医嘱定期换药观察。若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需延迟拆线并加强抗感染处理。
建议术后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促进组织修复,睡眠时减少患侧受压。拆线后仍需保护伤口1-2周,防止瘢痕部位摩擦或紫外线照射。若愈合过程中出现异常疼痛、流脓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处理。
白化病人通常身体健康,但可能因黑色素缺乏出现视力异常、皮肤光敏感等问题。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黑色素合成障碍疾病,主要影响皮肤、毛发和眼睛,但不直接损害其他器官功能。
白化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心肺功能等生理指标与常人无异,多数可正常生活工作。由于黑色素缺失,患者皮肤对紫外线防护能力较弱,需严格防晒以避免晒伤或皮肤癌变风险。眼部虹膜透光可能导致畏光、视力低下或眼球震颤,但通过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定期眼科检查可有效管理。部分患者可能因外观差异产生心理压力,需社会支持与心理疏导。
少数白化病患者可能合并出血倾向或肺部纤维化等综合征型表现,这类情况需针对性医疗干预。部分儿童患者因视力障碍影响学习能力,需早期进行视觉康复。极少数患者可能因基因突变类型特殊,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共济失调,需神经科随访。
白化病患者应每年进行皮肤科和眼科检查,日常使用SPF50+防晒霜并穿戴防护衣物。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力,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弥补日照不足。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强光环境,室内使用柔光照明。社会应消除对白化病患者的误解与歧视,为其提供平等教育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