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可通过肛门扩张术、直肠内切开术、肠造口术、药物治疗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胚胎发育异常、局部纤维化、炎症粘连、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
适用于轻度狭窄,通过器械逐步扩张肛门。可能与胚胎期泄殖腔分隔异常有关,表现为排便困难、腹胀。可使用开塞露、乳果糖、聚乙二醇等药物辅助治疗。
适用于中重度狭窄,在内镜下行纵行切开。可能与直肠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有关,出现排便疼痛、便血。需配合使用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
适用于极重度狭窄或合并其他畸形,暂时性结肠造瘘。常伴随直肠闭锁或瘘管形成,表现为新生儿胎便排出延迟。术后需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作为辅助手段缓解症状,包括缓泻剂和抗感染药物。继发感染时可能出现发热、肛门红肿。可选用阿莫西林、甲硝唑、益生菌等药物。
术后需保持肛门清洁,定期复查肛门功能,婴幼儿患者家长应注意观察排便情况并及时就医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