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时饮酒通常没有治疗作用,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或干扰药物疗效。酒精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并可能与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酒精进入人体后会扩张血管,可能加重发热症状或导致脱水。对于呼吸道感染患者,酒精会刺激黏膜使咳嗽、咽痛加剧。胃肠炎患者饮酒可能损伤胃黏膜,诱发呕吐或腹泻。服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期间饮酒可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或增加肝肾毒性。慢性病患者饮酒可能干扰血糖、血压控制,诱发并发症。
极少数传统药酒可能作为辅助疗法,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例如部分祛风湿药酒含独活、桑寄生等药材,可缓解关节疼痛。这类药酒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与西药同服。孕妇、肝病患者、服用头孢类药物者绝对禁止饮酒。
生病期间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温开水、淡盐水或蜂蜜水等温和饮品。饮食以易消化的粥类、蒸煮蔬菜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证每日7-9小时睡眠,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剧烈呕吐等症状须立即就医。康复后也需控制饮酒量,男性每日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