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贫血类型,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婴幼儿及青少年。缺铁性贫血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慢性失血导致,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育龄期女性因月经失血、妊娠期铁需求增加,缺铁性贫血发病率较高。长期素食或饮食结构单一的人群,铁摄入不足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婴幼儿生长发育快,未及时添加含铁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慢性消化道出血、痔疮反复出血等疾病会导致铁丢失过多,进而诱发缺铁性贫血。部分胃切除术后患者因铁吸收面积减少,也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注意膳食均衡,适量摄入红肉、动物肝脏、血制品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进食含铁食物时可搭配新鲜蔬菜水果。育龄期女性可定期检测血常规,发现贫血及时干预。婴幼儿应按月龄逐步添加强化铁米粉、肉泥等辅食。长期素食者需增加豆类、坚果、深色蔬菜等植物性富铁食物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