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和札幌病毒等。这些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导致胃肠炎,表现为水样便、腹痛、发热等症状。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多发于秋冬季。感染后潜伏期1-3天,典型症状为呕吐、水样腹泻伴发热,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家长需注意患儿尿量及精神状态,预防电解质紊乱。
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各年龄段均可感染。起病急骤,呕吐明显,腹泻多为黄色稀水便,可能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对症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患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2小时。
肠道腺病毒40/41型是儿童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除腹泻外常伴随呼吸道症状如咽痛、结膜炎,粪便多呈蛋花汤样。治疗可选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布拉氏酵母菌散、鞣酸蛋白酵母散等微生态制剂。家长应加强患儿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星状病毒感染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症状较轻微,表现为低热伴黄绿色稀便,病程通常3-5天自愈。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复合乳酸菌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蒙脱石混悬液等。护理期间需少量多次喂食,避免高糖饮食加重腹泻。
札幌病毒好发于寒冷季节,成人及儿童均可发病。典型特征为喷射状呕吐后出现水样泻,可能伴随腹部绞痛。治疗可参考诺如病毒方案,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等。患者呕吐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接触者应观察72小时。
病毒性腹泻患者需注意补充水分,选择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避免乳制品及高纤维食物。护理期间密切观察尿量、脉搏等脱水指征,婴幼儿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需立即就医。预防重点在于饭前便后洗手、餐具煮沸消毒、避免接触腹泻患者排泄物。流行季节可考虑接种轮状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