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放射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护肠道黏膜、规范放射治疗计划、控制放射剂量、加强营养支持等方式实现。放射性肠炎通常由放射线对肠道黏膜的直接损伤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减少高纤维、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选择低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的补充,避免牛奶等可能加重腹泻的乳制品。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油脂摄入。
放射治疗前可遵医嘱使用谷氨酰胺颗粒、蒙脱石散等黏膜保护剂。治疗期间适量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肠道的药物。
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技术精准定位靶区,减少肠道受照范围。分次照射时控制单次剂量,采用多野照射技术分散辐射影响。治疗前通过CT模拟定位明确肠道位置,必要时使用体位固定装置。
盆腔放疗时小肠受量应控制在45Gy以下,直肠不超过50Gy。采用图像引导技术实时监控器官位移,动态调整照射野。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质子治疗等新技术降低肠道辐射剂量。
治疗前评估营养状态,存在营养不良时给予肠内营养粉剂补充。治疗期间监测体重变化,必要时采用短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补充维生素A软胶囊、维生素E软胶囊等抗氧化剂,减轻辐射损伤。
放射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肠道刺激。每日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出现水样便超过3次时应及时告知医生。治疗结束后仍需维持低纤维饮食2-4周,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监测黏膜修复情况,必要时配合康复新液等药物促进黏膜愈合。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减轻治疗相关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