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胃肠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寄生虫感染、药物刺激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发热、脱水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是小儿急性胃肠炎最常见原因。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损伤肠黏膜导致水样腹泻。患儿可能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等症状。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家长需注意患儿手部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感染多因进食不洁食物引起。患儿常见黏液脓血便,伴明显腹痛和发热。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颗粒、乳酸菌素片等药物。家长应确保食物充分加热,避免给患儿食用生冷食物。
暴饮暴食、食物过敏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可能引发胃肠功能紊乱。患儿多表现为轻度腹泻和腹胀,一般无发热。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少量多餐缓解症状。家长需避免让患儿一次性摄入过多高糖、高脂食物。
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感染相对少见,多与卫生条件差有关。患儿可能出现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阿苯达唑颗粒等驱虫药物。家长应加强家庭卫生管理,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抗生素等药物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药物相关性腹泻。患儿通常在用药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配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微生态制剂。家长不应自行给患儿使用抗生素,必须严格遵循医嘱。
预防小儿急性胃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保证食物新鲜清洁,避免生冷食物。患儿餐具应单独消毒,家长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发病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如米汤、面条等,少量多次补充水分。若出现持续呕吐、血便、精神萎靡或尿量明显减少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