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疾病确实可能引发抑郁症,这类情况被称为继发性抑郁症。主要诱因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慢性疼痛、恶性肿瘤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能伴随抑郁症状。这类疾病导致脑内神经递质失衡,特别是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异常。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表现。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多奈哌齐片、盐酸普拉克索片等药物,同时配合心理干预。
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紊乱可直接影响情绪调节。甲状腺激素不足会减缓新陈代谢,导致乏力抑郁;皮质醇过量则可能引发情绪波动。通过左甲状腺素钠片、甲吡酮片等药物调节激素水平后,抑郁症状通常可缓解。
类风湿关节炎、纤维肌痛等慢性疼痛疾病长期折磨可能诱发抑郁。持续疼痛会消耗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形成疼痛-抑郁恶性循环。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普瑞巴林胶囊控制疼痛的同时,需配合抗抑郁治疗。
胰腺癌、脑肿瘤等恶性肿瘤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与肿瘤释放的炎症因子共同作用,可能出现绝望、厌食等症状。在肿瘤治疗基础上,可谨慎使用米氮平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
艾滋病、梅毒等感染可能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新冠病毒感染后也常见抑郁表现。病原体引发的神经炎症与免疫反应会干扰神经传导。治疗需联合抗病毒药物如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抗抑郁药物如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继发性抑郁症的治疗关键在于原发病控制,同时需要精神心理科协同干预。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家人需注意观察情绪变化。当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使用抗抑郁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