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和感染易感性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主要有皮肤黏膜苍白、皮下瘀斑、鼻出血、反复发热、乏力等。该病可能由化学毒物接触、电离辐射、病毒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
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患者会出现面色、口唇、甲床等部位明显苍白。这种苍白与普通贫血不同,常伴随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输血后改善有限。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头晕、心悸等缺氧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活动后气促甚至意识模糊。
血小板减少会引起自发性皮肤出血,表现为四肢、躯干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色瘀点或瘀斑,轻微碰撞即可形成大片青紫。部分患者会出现牙龈渗血或月经量增多,严重时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鼻腔黏膜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会导致反复鼻衄,出血量可从少量渗血到难以止住的大出血。患者可能需频繁填塞止血,长期出血可能引发继发性贫血。这种情况提示血小板计数通常低于20×10⁹/L,属于急症处理指征。
中性粒细胞缺乏使患者易受细菌、真菌感染,常见口腔溃疡、肺部感染或肛周脓肿,体温可波动在38-40℃。感染灶往往不明显,但可能快速进展为败血症。部分患者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需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进行性加重的疲劳感是常见主诉,与贫血导致的组织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有关。患者常描述休息后仍无法缓解的全身无力,严重时卧床不起。这种乏力不同于普通劳累,往往伴随血红蛋白水平持续低于60g/L。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出血。饮食应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羹,避免坚硬食物划伤消化道。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所有治疗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病情选择免疫抑制剂、促造血药物或骨髓移植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