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主要有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需求增加、铁丢失过多、慢性疾病等因素。
饮食中缺乏富含铁的食物是常见原因。动物肝脏、红肉、蛋黄等含血红素铁吸收率高,菠菜、豆类等植物性食物含非血红素铁吸收率较低。长期偏食、素食或饮食结构单一可能导致铁储备不足。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及时或老年人咀嚼功能减退也会影响铁摄入。
胃酸缺乏会影响铁离子转化,常见于萎缩性胃炎患者或长期服用抑酸药物人群。胃肠道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后,铁吸收面积减少。乳糜泻、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导致吸收功能障碍。茶叶、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吸收。
青春期生长发育迅速需铁量倍增。妊娠期母体血容量扩张及胎儿发育需要额外铁储备。哺乳期通过乳汁丢失铁元素。运动员高强度训练时红细胞破坏增加。这些生理性需求增长若未及时补充易诱发贫血。
女性月经量过多是育龄期常见病因。消化道溃疡、痔疮、肿瘤引起的慢性失血会持续消耗铁储备。反复献血、血液透析治疗导致铁流失。某些抗凝药物使用可能加重出血倾向。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可引起肠道隐性失血。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铁利用。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导致铁代谢异常。恶性肿瘤细胞竞争性摄取铁元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肠道淤血影响铁吸收。这些疾病通过多种机制干扰铁代谢循环。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保证膳食含足量血红素铁,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避免浓茶咖啡与铁剂同服。育龄期女性、婴幼儿、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检测血清铁蛋白。出现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医生可能开具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铁剂,但须避免自行补铁导致铁过载。慢性疾病相关贫血需针对原发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