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骨裂通常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外伤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胸骨部分或完全分离。胸骨裂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胚胎期胸骨板融合障碍、创伤性胸骨骨折、胸骨手术后愈合不良、感染性胸骨骨髓炎、胸骨肿瘤侵蚀等。
胚胎发育过程中,胸骨由两侧胸骨板在中线逐渐融合形成。若妊娠4-8周时胸骨板融合受阻,可导致完全性或部分性胸骨裂。完全性胸骨裂常合并心脏异位,部分性胸骨裂多发生于胸骨上段。这类先天性畸形可能伴有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需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脏情况。
严重胸部撞击伤可能导致胸骨横向断裂,多见于交通事故方向盘挤压伤或高处坠落伤。骨折线常位于胸骨角或胸骨体,可伴随纵隔血肿、心包填塞等并发症。急性期需固定制动,合并血气胸时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严重移位者需手术复位固定。
心脏手术等胸骨正中切开术后,可能出现胸骨愈合延迟或胸骨裂开,与骨质疏松、切口感染、钢丝固定不牢等因素有关。表现为术后胸骨不稳定、异常摩擦感,严重者可导致纵隔感染。需行清创术联合负压引流,必要时采用钛板重建胸骨稳定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经血行或直接扩散感染胸骨,可造成骨质破坏和死骨形成。糖尿病患者、静脉吸毒者为高危人群,特征性表现为胸骨区红肿热痛伴窦道排脓。治疗需长期使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等抗生素,合并脓肿时需手术清创。
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胸骨转移等恶性病变可破坏胸骨结构,导致病理性胸骨裂。典型症状为夜间加重的胸骨剧痛,影像学可见虫蚀样骨质破坏。需根据原发肿瘤性质选择放疗、注射用唑来膦酸抑制骨破坏或姑息性手术稳定胸廓。
胸骨裂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胸部受压,睡眠时取半卧位减轻胸骨张力。先天性胸骨裂患儿建议在1岁前完成修复手术,术后定期复查胸骨发育情况。外伤或术后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每日保证每公斤体重1.5克蛋白质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促进骨愈合。出现胸骨区异常隆起、伤口渗液或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