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碳酸饮料会对牙齿造成酸蚀、龋齿、牙釉质脱矿等损害。碳酸饮料中的酸性成分和糖分是主要致害因素,长期饮用可能引发牙齿敏感、变色甚至结构破坏。
碳酸饮料的pH值通常较低,酸性环境会直接溶解牙齿表面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导致牙釉质脱矿。这一过程在饮用后立即开始,口腔pH值可能降至临界点以下并持续数十分钟。频繁饮用会使牙齿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中,脱矿程度逐渐加深,牙釉质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后期可能形成实质性缺损。牙釉质作为人体最坚硬的组织,一旦损伤不可再生,脱矿后牙齿抗磨损能力显著下降。
饮料中的蔗糖、果葡糖浆等可发酵糖为口腔致龋菌提供代谢底物。变异链球菌等细菌分解糖类产酸,在牙面形成局部酸性微环境,pH值可低至4.5。这种生物膜介导的酸蚀作用比饮料直接酸蚀更持久,尤其容易发生在邻接面和窝沟等不易清洁区域。长期作用可导致龋洞形成,初期表现为釉质表层下脱矿,随病程进展可穿透牙本质甚至引发牙髓炎。部分无糖碳酸饮料虽不含可发酵糖,但酸性环境仍会促进现有龋损进展。
碳酸饮料中的色素成分如焦糖色会渗透至脱矿的牙体组织中,造成牙齿着色。酸性环境使牙釉质表面粗糙度增加,更易吸附色素分子。长期饮用深色碳酸饮料者常见前牙唇面出现黄色或褐色染色,这种变色通过常规刷牙难以清除。同时,酸蚀导致牙本质小管开放,外界刺激通过流体动力学说传导至牙髓,表现为冷热刺激敏感,严重者可出现自发性疼痛。
青少年群体尤其需要警惕碳酸饮料对牙齿的危害。青少年牙釉质矿化程度较成人低,抗酸能力更弱。部分青少年有含漱饮料的习惯,这会延长酸性物质作用时间。临床常见青少年上前牙唇面出现特征性的平滑面龋,多与频繁饮用碳酸饮料相关。孕妇胃酸反流发生率增高,若叠加碳酸饮料摄入,酸蚀风险成倍增加。特殊人群如口干症患者唾液缓冲能力下降,碳酸饮料造成的口腔pH波动更为显著。
减少碳酸饮料对牙齿的损害需采取综合措施。建议使用吸管饮用以减少液体与牙齿接触时间,饮用后及时用清水漱口但避免立即刷牙,以免机械摩擦加速已脱矿釉质的流失。可增加奶酪、牛奶等富含钙磷食物摄入,促进再矿化。定期进行专业涂氟治疗,氟化物能形成氟磷灰石增强釉质抗酸能力。对于已出现酸蚀或龋损的牙齿,需及时进行充填修复或脱敏治疗。维护口腔健康最根本的方法是控制碳酸饮料摄入频率,每日不超过一次,并优先选择无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