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是由蛲虫感染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可能导致肛门瘙痒、睡眠障碍、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及继发感染等问题。蛲虫感染多见于儿童,需及时干预以避免长期健康损害。
蛲虫成虫夜间在肛周产卵会引发剧烈瘙痒,抓挠可能导致局部破损。瘙痒与蛲虫活动及虫卵刺激有关,表现为夜间加重。可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等驱虫药,配合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家长需帮助儿童保持肛周清洁,剪短指甲避免抓伤。
夜间瘙痒常导致患儿入睡困难或频繁夜醒,长期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蛲虫活动周期与人体生物钟冲突是主要原因。除规范驱虫治疗外,建议家长睡前用温水清洗肛周,更换纯棉内衣减少刺激。严重时可短期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缓解过敏反应。
蛲虫寄生可能引起腹痛、腹泻或食欲减退,与虫体机械刺激肠黏膜有关。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异食癖。需通过粪便检查确诊后使用复方甲苯咪唑栓等药物驱虫,同时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家长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污染食物。
长期感染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体重增长缓慢或贫血。蛲虫竞争宿主营养及损伤肠绒毛是主要机制。除规范服用吡喹酮片驱虫外,应增加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必要时补充葡萄糖酸亚铁口服液。
抓挠破损可能引发细菌性皮炎或尿路感染,女童可能因虫体移行导致外阴炎。需联合使用驱虫药和抗生素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家长需每日消毒患儿衣物床品,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家庭成员应同步筛查治疗。
预防蛲虫病需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洗手、不咬指甲、勤换内衣等。家庭成员出现感染需集体治疗,患儿衣物床单应用60℃以上热水烫洗。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应定期开展寄生虫筛查,保持环境清洁。若反复感染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合并其他寄生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