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固醇食物主要有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奶油制品、贝壳类海鲜等。长期过量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猪肝、鸡肝等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每100克猪肝胆固醇含量可超过300毫克。动物内脏还富含嘌呤,过量食用可能诱发痛风。建议每月食用不超过1-2次,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患者更需严格控制。
五花肉、牛腩等肥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会刺激肝脏合成更多胆固醇。肥肉中的脂肪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烹饪时可先焯水去除部分脂肪,选择瘦肉替代肥肉更健康。
油条、炸鸡等经过高温油炸的食物会产生反式脂肪酸,这种物质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油炸过程还会使食物吸附大量油脂,热量密度大幅提升。
黄油、奶油蛋糕等乳脂制品含较多饱和脂肪酸,会促进胆固醇合成。植物奶油中的人造反式脂肪危害更大。可用低脂乳制品替代,每日全脂乳制品摄入量建议不超过200毫升。
牡蛎、扇贝等部分海鲜胆固醇含量较高,但同时也富含优质蛋白和锌元素。健康人群适量食用问题不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周摄入量应控制在200克以内。
控制胆固醇需建立长期健康饮食习惯,每日胆固醇摄入建议不超过300毫克。多选择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配合每周3-5次有氧运动。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血脂水平,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进行药物干预。烹饪时多用蒸煮方式,避免高温煎炸,可有效减少油脂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