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A的流失主要与饮食不均衡、消化吸收障碍、特殊生理状态、药物干扰及疾病消耗等因素有关。长期缺乏维生素A可能导致夜盲症、皮肤干燥等问题,需针对性调整生活方式或就医干预。
长期缺乏动物肝脏、鱼肝油、乳制品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或过度限制脂肪摄入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素食者若未通过深色蔬菜水果补充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前体),易出现缺乏。建议每周摄入1-2次动物肝脏,搭配适量油脂烹调胡萝卜、菠菜等食物。
慢性腹泻、胆囊疾病、胰腺炎等会导致脂肪消化异常,影响维生素A吸收。克罗恩病、乳糜泻等肠道病变直接损伤吸收功能。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角膜干燥、反复感染,需治疗原发病并遵医嘱补充维生素A软胶囊或注射剂。
孕妇、哺乳期女性及快速生长期儿童对维生素A需求增加。早产儿肝脏储备不足更易缺乏。建议孕期每日摄入770微克视黄醇当量,哺乳期增至1300微克,可通过强化食品或复合维生素片补充,避免过量致畸。
矿物油泻药、考来烯胺等降脂药会阻碍维生素A吸收。异维A酸等维甲酸类药物加速体内维生素A代谢。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时,医生可能建议监测血清视黄醇水平并调整剂量,避免联合使用鱼肝油制剂。
麻疹、疟疾等感染性疾病会大量消耗维生素A储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麻疹患儿单次补充10-20万国际单位维生素A。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存能力下降,需定期评估维生素A状态,谨慎补充以防中毒。
日常可通过食用鳗鱼、鹅肝酱、甜椒等食物维持维生素A水平,处理食材时避免长时间高温油炸。出现夜盲、毛囊角化等疑似缺乏症状时,应就医检测血清视黄醇浓度,不可自行大剂量补充。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建议每年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补充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