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抗感染治疗、输血支持、免疫调节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感染、粒细胞缺乏、输血反应、疾病活动等原因引起。
体温低于38.5℃时建议温水擦浴,避免酒精或冰敷刺激。家长需每2小时监测体温,保持室内通风,鼓励患者多饮温水。
粒细胞缺乏易引发细菌感染,可能与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关,表现为寒战高热。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伏立康唑片等。
严重贫血导致组织缺氧性发热,血红蛋白低于60g/L需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后可能出现荨麻疹等过敏反应,需密切观察。
疾病活动期发热常伴皮肤瘀斑,可能与异常免疫激活有关。可考虑环孢素软胶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等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热期间应进食高蛋白流质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出现持续高热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