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感染、药物影响、骨髓疾病等因素有关。血小板减少主要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
部分血小板减少症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这类患者自幼即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常伴有骨骼发育异常。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选择免疫调节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原因,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患者除出血症状外,可能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病。诊断需结合血小板抗体检测,治疗可采用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
病毒性肝炎、HIV等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或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可出现一过性血小板降低。控制原发感染后血小板多能恢复,严重时需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
肝素、化疗药、抗生素等药物可能通过免疫机制或直接毒性作用引起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用药后出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停药后逐渐恢复。使用可能致血小板减少药物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骨髓疾病可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患者多伴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穿刺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必要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或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过硬、过热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出现头痛、呕血等严重出血症状需立即就医。根据病因规范治疗的同时,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