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主要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种类型,两者在病理特征、生长速度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15%-20%,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且早期易发生转移。癌细胞体积较小,呈燕麦样或梭形,多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下的嗜银细胞,与吸烟密切相关。典型症状包括咳嗽、咯血、胸痛,且常伴随副肿瘤综合征如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治疗以化疗和放疗为主,因易对化疗敏感但复发率高,局限期可联合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广泛期需结合依托泊苷注射液等药物控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0%以上,包括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等亚型。腺癌多见于非吸烟人群,好发于肺外周,易转移至脑和骨骼;鳞癌多与吸烟相关,中央型生长为主,易引发阻塞性肺炎。病理上癌细胞体积较大,分化程度差异明显。早期可通过手术切除,中晚期需结合靶向治疗如吉非替尼片或贝伐珠单抗注射液,部分患者适用奥希替尼片等三代靶向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可用于PD-L1高表达患者。
两类肺癌均需定期进行低剂量CT筛查,尤其长期吸烟或家族史人群。确诊后应避免接触二手烟及空气污染,保持均衡饮食以增强免疫力,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类、豆制品。治疗期间需监测放射性肺炎或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遵医嘱调整方案。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必要时可参与呼吸康复训练改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