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典型表现为游走性红斑、发热、关节痛等症状。
莱姆病的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主要通过硬蜱属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人体时,螺旋体随唾液进入皮肤并扩散,潜伏期通常为3-30天。高危人群包括野外工作者、露营者等接触蜱虫栖息环境者。
早期特征为叮咬部位出现游走性红斑,呈环形扩散伴中心消退,多伴随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未经治疗可能进展至播散期,出现多发性红斑、面神经麻痹、心律失常或关节炎。
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测包括ELISA法筛查和Western blot确认试验。早期皮损处可进行PCR检测或暗视野显微镜找螺旋体。
成人首选多西环素片口服,儿童及孕妇可用阿莫西林胶囊或头孢呋辛酯片。晚期或神经系统受累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疗程通常14-21天,严重病例需延长至28天。
进入草丛或树林时应穿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户外活动后需彻底检查全身皮肤,发现蜱虫需用镊子垂直拔出。疫区居民可考虑接种莱姆病疫苗。
莱姆病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良好,但延迟诊治可能导致慢性关节炎或神经系统后遗症。疫区居民出现不明原因红斑或发热应及时就医,避免搔抓蜱虫叮咬部位以防病原体反流。日常保持庭院清洁减少蜱虫滋生,宠物定期驱虫可降低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