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病主要通过避免高危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共用注射器、及时检测治疗、暴露后预防用药等方式实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需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途径防范。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是核心预防措施,包括多性伴、无保护性交等高风险活动。与固定伴侣保持相互忠诚关系可显著降低感染概率。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等高风险人群需定期进行HIV检测。
乳胶安全套能有效阻隔病毒传播,需全程规范使用。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套,注意检查有效期和包装完整性。使用水基润滑剂可降低安全套破裂风险,避免同时使用油性润滑剂。
静脉吸毒者严禁共用针具,必须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消毒规范。纹身、穿耳等有创操作应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器械经过严格灭菌处理。
高危行为后应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窗口期后需复检。确诊感染者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规范用药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基本消除传染性。孕妇感染者需接受母婴阻断治疗。
发生高危暴露后72小时内可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片等阻断药物,需连续服用28天。职业暴露人员应立即冲洗伤口并评估感染等级,根据暴露源情况选择预防方案,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
日常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医疗机构需严格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处理医疗废物时做好防护。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鼓励高危人群主动检测。若发生疑似暴露应及时到传染病专科医院评估处置,避免恐慌性检测。